在日前舉行的“200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指出,中國正在從汽車生產大國邁向產業強國,成為了世界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汽車工業依然面臨體制、資金、市場等因素的困擾,只有深化改革,進行結構調整,中國汽車工業才能夠進一步做強做大。
張小虞認為,當前汽車產業的深化改革、結構調整要在資產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三個方面進行調整。
在資產結構調整方面,他認為,企業必須成為投資主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需要進行產權結構的改革。而衡量一個行業是否健康發展的標準不能再以投資者得到多少收益為標準,而是要用這個行業和行業中的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用消費者得到多少利益來衡量。此外,還可以通過引入戰略投資或去境外上市,引導一批符合產業政策、具有產業優勢的汽車企業上市融資,并通過資本市場推動相近產業橫向聯合,優勢互補,從而優化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通過上述幾種調整,最終實現中國汽車工業的資產結構升級,摘掉“產能過!钡拿弊。
關于技術結構調整,張小虞表示,自主創新正在成為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展的主流趨勢。目前中國轎車領域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在中高檔轎車領域仍有差距;商用車領域以我為主,集成創新已成為主導,市場份額迅速上升。自主品牌產品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國內市場的70%,但在轎車領域僅占30%。在出口市場上,自主品牌成為汽車出口的主體。
他指出,汽車技術結構調整要從原有的引進技術為主,轉向吸收消化、自主創新為主;從以大量傳統技術為主,轉向信息化、電子化、高新技術為主,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企業,實現技術結構的升級,摘掉“自主創新能力弱”的帽子。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經濟的復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內需的拉動、消費結構的升級,中國汽車產業將形成新的格局,汽車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也進入了更加艱難的時期。張小虞認為,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由于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力度加重,將使汽車生產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之間的兩極分化日益加劇,大型汽車集團將憑借資金配置、產品開發、服務網絡等獲得相對的規模競爭優勢;一些新興的企業將以全新的機制輕裝上陣,快速成長;而部分技術落后、產品性能差、服務網點少、缺乏知名度的企業,將難以為繼。國內汽車行業將在世界汽車巨頭、國有汽車集團和民營汽車企業之間進行兼并重組,向少數具有競爭優勢的汽車企業集中,逐漸形成競爭的新格局,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汽車工業產值達到1.2萬億元,直接和間接稅收近2000億元,直接就業和相關行業就業人數1700萬人,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中不可缺失的支柱產業。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增幅達28%,全年有望突破700萬輛。
根據北京波爾卡汽車信息咨詢公司對各大城市車輛注冊量的分析,北京、上海和天津汽車消費居中國各大城市前三名。而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鄭州和寧波分列其后。這是北京國貿橋上的車流。
原載《中國汽配城網》